你知识焦虑了吗?

18年即将进入尾声,现在让你回想一下过去这一年你从外界接收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更进一步,这些信息中哪些有让你变得更“强”了?

如果你只能想起寥寥几个的话就请往下看。

 

以下可能是你周围正在发生的现象中的一个缩影:

早晨出门前,打开手机里的FM软件,调到自己喜爱的频道后匆匆赶往地铁站;到地铁上眼睛“空出来”了,开始打开资讯类APP,巨大的信息流瀑布就呈现在眼前;上班期间,手机也不时有新消息通知,各大APP都在为你推送能吸引你注意力的消息……

这就是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父辈们年轻时几张报纸就“知晓天下”的时代已经在慢慢褪去。小时候你可能没机会直观的感受过知识的海洋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通过搜索引擎随便搜一个东西就出来上亿条结果记录让你感受到了它的“辽阔”。

 

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的研究人员,人类在过去30年中已经产生了比之前所有5000年以上的更多信息。他们估计,在过去十年中,人类知识总量每两到三年翻一番。研究人员很快就相信知识每年会翻一番。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也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中说道:“与之前依赖新闻媒体等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过滤信息不同,我们越来越多地需要自己从一大批相互竞争的信源中过滤信息。我们正成为自己的编辑、自己的把关人和自己的新闻聚合器。”

大家也知道近几年自媒体风潮兴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源,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分散了(z哥现在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之前的信息来源可能只是那些专业的媒体渠道,充其量是“百”对“亿”的关系,而如今变成了“千万”对“亿”的关系(单单微信体系里的注册公众号数量已经超过2000W)。

 

所以如今「标题党」为什么那么盛行就能很好的解释了,无非想能够吸引你的注意,甚至是为了博得你的眼球。可能你点进去,发现一摸一样的内容已经在别处看过了,浪费的是最宝贵的「时间」。

题外话z哥我也得承认,最近也在追求「标题党」的路上。虽然自己的内容可能还称不上「良币」吧,但我在努力成为「良币」的路上。所以也担心「劣币驱逐良币」的发生。

我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先拉到同一水平线,然后以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输出来作为致胜点。

 

 

这样的情况其实没多久就产生了新的变化,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信息推荐类app如救世主般出现,让嘈杂的环境逐渐安静了下来,使你看到的都是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但是此时孰不知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因为你关心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全部,可能只是一个事物在某一个侧面的解读。当然,它解读的方式是你喜欢的。

不过有时候你也会遇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做出一个看上去态度非常端正的动作,「收藏」。但是「收藏」和囤书一样,拥有了它的肉体,却没有拥有它的灵魂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现在回过头审视过去的这2018年留下的「知识」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面这些就是z哥之前亲身经历过的每一个时期,但是现在我觉得我已经走出来了。当然,可能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混沌世界」,但是我想把我之前走出来的方法分享给你,希望对还处在这些时期的你有所帮助。

摆脱困境

z哥认为走出这个时期,首先,需要换一种思维模式去对待,从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慢慢转成主动获取信息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是以打发时间为目的的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所以你必须要清楚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具有什么特点?这其实就是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找到一个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自己看似在向前走,但实际正在原地打转也不得知

 

比如:

  • 当下对专业技能还是思想理论更有诉求?
  • 这些信息是否需要专门面向某个行业?
  • 甚至说,只是为了分析现在起什么样的标题效果好,胡乱点开任意文章。也是一个目的。

 

 

其次,健康的学习和健康的饮食一样,分为3个步骤:

  • 寻找适合自己的食物

  • 规律进食

  • 定期消化

 

寻找适合自己的食物

z哥这里推荐的一个方法是:三层过滤法自己瞎起的名字)。

 

第一层过滤: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比如我们在翻阅「信息流」模式的文章列表的时候(如公众号),大部分其实看到标题就能猜道主题内容是什么,如果发现不是自己所需的就直接忽略,尽量克制一下自己泛滥的好奇心。

 

另外,活用「关闭通知」,甚至「取消关注」等程序已经提供的利于提高自己注意力的功能。

 

 

第二层过滤是:速读。你要明白,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我们用相同的方式去阅读任何类型的信息是一种性价比非常不稳定的方式。

 

不过速读这个能力并不能一下子获得的,需要不断练习。但是有关键的一点我能分享给大家的是:一定不能动嘴,哪怕是默念也不行。因为信息可以直接触达到大脑就不要经过无谓的加工,反而会由于嘴巴的反应慢于大脑的理解能力而拖慢整体的阅读速度。

 

另外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脑海中会有一种意识自然流露出来,仔细找一下那种感觉。如果有「熟悉」的感觉出现,你会发现作者讲述的东西和自己知道的一样,那么直接跳过这部分即可

 

 

最后,只要不是全文被过滤掉了,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最后的第三层过滤:作用分类。z哥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对你来说无非是两个作用:

  • 作为一些知识储备觉得将来或者长远会持续用到的。

  • 能够让付诸于行动,可以立即去做的。

 

前者,我们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并且进行拆解,将它变成你个人的思维体系中的一部分。(推荐大家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

 

题外话通过学习和掌握少数重要但是影响广泛的规律,并以此建立的认知,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竞争优势。而这些能够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本规律,被称为临界知识。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

 

而后者,就不需要做什么深度思考和整理的事情,很简单,马上开始做就行,或者是计划一下后开始做。最多,你可以将文章「收藏」到一个归类后的文件夹中,做一个存档。

 

 

做完了三层过滤,你就挑选到了适合自己的,对有益的食物。并且认识到了该如何对待它们。接下去就是需要养成一个规律,就好比一日三餐一样,要按时进食。

 

规律进食

回到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我们需要一个「节奏」(如何在一众95后中脱颖而出?),让它形成一个惯性。

保持规律地系统的信息输入,一周看一本书,半年学一个新技能,做一个信息饮食计划。

这个其实没什么技巧,就是「坚持」,直到形成「惯性」

定期消化

我们知道的越多,并不代表我们就越牛逼了。因为信息不仅仅讲求数量,更关键的是:质量。比如,一则信息是否是真实、准确、客观?

所以需要通过自己的咀嚼来真正的做一次消化,自我吸收。比如,可以通过下面这五种方式来试试:

  • 写作

  • 演讲

  • 教人

  • 动手去做

  • 将知识点A和知识点B整合创造出一个新的C

可能所谓的“干货”看上去已经是一个被打的很散的东西了,都不需要咀嚼了。但实则它的副作用就是简化甚至省略了其中的复杂和痛苦,貌似节省了时间,令你觉得“听到就是知道,知道就是掌握”,从而造成一种短时间内智力快速上升、知识量爆棚的幻觉。其实,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最终不过都是空中楼阁,随时会消失。那时不仅会发现自己没有多大改变,还可能加剧知识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对待“干货”不能单单是照搬、照做,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尽可能的去挖掘事物的本质,找到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此将一个答案用于多个问题的解答中。哪怕只能论证一部分,但多个部分之间是可以互补,也可以相互证明的,以此强化自己更快、更准的获得答案的能力。

总结

这次,带你认清了信息时代「信息」对你的影响情况,以及z哥给你推荐的一些应对方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是一位对互联网行业感兴趣的人的话,z哥最后再推荐给你一个我认为比较不错的信息渠道:ReadHub(https://readhub.cn/topics)。这里收录了互联网中发生的大事,并进行了「去重」,看的时候只要阅读「标题」即可知道核心内容。

Z哥的絮叨:

▲长按图片可保存并分享至朋友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zacharyfan.com/archives/533.html

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个人微信号:Zachary-ZF)。坚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原创。欢迎扫描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定期发表原创内容: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一些思考。

如果你是初级程序员,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序员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颈想拓宽一下视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技术」,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如果你是运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束手无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运营策略,以丰富自己的“仓库”。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运营」,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Leave a Rep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ZacharyFan.com © 2019 | WordPress Theme: BlogGem by Two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