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拆分」,被低估的要事
最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软件开发的工作都深陷在“吃力不讨好”的困境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到很多程序员小伙伴工作很辛苦,但是往往最终获得的结果或者说外部评价并不好。
最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软件开发的工作都深陷在“吃力不讨好”的困境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到很多程序员小伙伴工作很辛苦,但是往往最终获得的结果或者说外部评价并不好。
在编码实现一个功能时,发现有一个逻辑如果按照全面去考虑的话需要改动很多地方,甚至可能要推翻当前已经写过的部分代码,但是呢现在实际场景并没那么多,当前的实现已经能满足。算了,先这样吧,后续业务怎么发展还不知道呢,到时候再说。
做技术的都知道,程序之间的通讯,常用的方式有两种,RPC 和 HTTP。普遍的共识是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通讯用 RPC,与外部系统之间的通讯用 HTTP。
最近系统在压测过程中发现有一个程序在压力增大后会内存溢出。正好之前自己对 Golang 里分析 dump 这块还没怎么涉及,借此契机学习一下。
最近工作中正好在设计一个方案,以支持 CD 环节的第一个部署节点可以完全自动部署,并且整个环节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的节点。
最近正好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需要对 Golang 中的 goroutine 和 panic & recover 稍做深入的了解,算是忙里偷闲学习一下。
最近在项目中遇到了一个使用 RabbitMQ 时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普适性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避免大家后续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
如果每个子系统都能够内置一个mock工具(模块),通过数据的自动生成,导入和导出,可以灵活地在不同环境上快速地让系统run起来,哪怕自己还没有真正地完成内部的业务逻辑代码编写。
这段时间在新团队用golang做开发,摸滚打爬完成了项目的搭建、并完成了4个用户故事的开发,对于golang的使用算是勉强达到了较为熟练的状态。
简单聊聊感受吧。目前感受到golang的几个明显优点:
最近正好在学习 Golang,对它的里面用到的三色标记法的 GC 机制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