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Z哥的个人公众号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当然了,也会时不时加个餐~
我的第「233」篇原创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好久不见~
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告一段落,趁着最近有时间,会陆续更新几篇文章。将最近这将近两年时间里的所思所想和大家进行分享,欢迎一起探讨。
今天带来的第一篇文章来源于去年在内部的一次关于时间管理的分享。
/01 优化自己的时间函数/
我们总是在感叹“时间不够啊”、“来不及了”、“我太忙了”。
作为一位程序员,我们可以以代码视角来理解我们与时间的关系。
首先,时间是恒定的客观现实,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而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运用其实就是一个「函数」,大家接收相同的入参「时间资源」,经过各自的函数运行后,得到“返回值”,这个返回值暂且给它定义为「收获」,可能是金钱之类的物质收获、也可能是个人能力提升之类的非物质收获。
func TimeUse(24小时/天 时间资源) []收获{
//时间的运用
...
}
以这个逻辑来看,认真对待时间管理这件事,本质上是在优化自己的这个「函数」。
/02 时间管理不等于时间规划/
对于时间管理,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时间规划」。认为做好时间规划相当于就是做好了时间管理。因此,很多人觉得只需列出要做的事情,并遵循时间计划即可。
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忽略了时间管理涉及的更深层次的策略问题。
大家之所以将时间管理简单地与时间规划画等号,可能是受到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时间管理法、工具和技巧的引导。容易让人误以为时间管理就是机械地按照这些方法来执行。
同时,追求高效率和成果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机械性地管理时间。这也间接推波助澜了「内卷」 的发生。
摆脱这个误解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正确认知「时间管理」意味着什么。
/03 提高自己的时间商/
2003年,斯蒂文·赫尔提出「时间商(Time Quotient)」的概念,就是你对待自己时间的态度,对待别人时间的态度,以及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
用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概念可以更好地解释时间商的意义。
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
——维基百科
比如,同样是1个小时的时间,你可以选择健身,可以选择刷抖音,也可以选择写作。
假设健身对你的价值为8,刷抖音的价值为3,写作的价值为10。那么你选择健身或者刷抖音的机会成本就是10,而选择写作的机会成本是8。机会成本越小,同时也意味着你做出的是收益最大化的选择。
「时间商」高的人,总是会选择那些收益更大,机会成本更小的事情去做,而不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深知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逆」。
另外,机会成本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对别人来说是高收益的事情,对你却不一定。如果忽略了这点,无脑成为一个跟随者就容易出现「看上去很忙,但是徒劳无功」的情况。比如,
- 身边某个朋友在健身,看着最近明显瘦了,你也想去健身。
- 身边某个朋友在准备考PMP,你也想去考。
- ……
最终哪怕这些事都做成了,你最终获得了什么呢?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用一句流行的金句来说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4 怎么做?/
01 确定做什么
这本质上问自己寻求何种改变。改变是「现状」与「未来」之间的过程。因此,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自己当前的「状态」是怎样的。否则,自己定下的改变计划很容易高估自己,甚至是异想天开,导致最终无法达成。
我弄清楚「现状」的方式是使用计时APP(aTimeLogger)记录每天自己时间的花费。具体操作方式是:
1. 给日常的事情定义分类。以便于根据分类统计时间的消耗。
2. 每次做一件事之前,点击开始计时。结束(哪怕是临时性的结束)之后,点击结束计时,然后开启新的计时。
3. 无限循环第2步。
然后我们可以每日/每周/每月查看自己的时间消耗的分布情况。从中找出自己在时间使用上的优化点。
比如,我觉得我近期在娱乐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希望从中挪一些时间到健身上,减掉一些身上的膘。那么我可以直观的知道我当前花费在娱乐上的时间是多少,打算从中挪出多少来健身。以这个时间资源来制定自己的健身计划。
确定了做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第二步怎么做的问题,这才轮到排计划。
02 怎么做
是我平时用一个叫Trello工具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是一个可拖拽式的看板工具。
我在Trello中建了2个「看板」。一个是“长期事项”,一个是“每日事项”。前者用于放一些相对大的事情或者不着急的事情,后者则是已经提升日程的事情。
在“长期事项”的看板中,我又添加了4个列表。
- 即将要做的事情。顾名思义,接下去马上要做的一些事就放在这里。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列表是4个列表中最紧急的。
- 跟进的事情。这里主要放一些,不是自己亲自做,但是需要去跟进、了解的事情。
- 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什么会有这一项呢?我得好好说说。我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值得花很长的时间去做的,比如,自己的人生目标、企业的使命这样的。对于这样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或者想想,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持续发力。所以,我单独将最重要的一件事列出来了,也是为了让自己可以不断地去思考这个事情,不断将接触到的新的事物与这个最重要的事情进行摩擦,看看有没有新的想法产生。如果有可执行的想法,则转到其他的列表中去执行。
- 准备要做的事情。这里主要是放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平时遇到的任何需要去做的事情,都会丢到这4个列表的其中一个。
在“每日事项”的看板中,我添加了7个列表,分别是周一~周日。
在每个周日,我会将“长期事项”看板中的事项进行回顾,重新整理归属,并且将其中的一部分事项「细化」到“每日事项”看板中具体周几,作为下一周的计划。
当然了,如果“每日事项”看板中有需继续的事项也会一并重新调整,重新考虑放到周几合适。
我自己用这个工具用了差不多6~7年,觉得现在做事有一种了然于胸的感觉,不会怕忘记什么事。
它还有很多小功能也很好用,标签、清单、附件、到期日等等,会让你对时间管理更加的井井有条。
其实「时间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体现,「延迟满足」。就像小时候,你是选择先打一局游戏再写作业?还是写完作业后打两局游戏?
不知道你会怎么选呢?
就像这里我推荐你这几个工具,它肯定有一个学习成本在里面,你是愿意先痛苦一下再轻松,还是继续当下的时间管理方式呢?(甚至可能并没有做什么时间管理……)
/05 最佳实践/
01 怎么做计时APP的另一个作用
计时APP还有一个作用。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每隔一段时间可以看下时间花费的变化,看看过去的自己是不是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
记录时间的使用,本质上其实就是类似于记账,不知道你有记账的习惯吗?如果有的话,养成记录时间的习惯应该很容易。
02 同一段时间是否记录到多个分类中?
大多数计时APP都支持将同一段时间记录到多个不同的分类中,相当于一份时间发挥了多个作用。
我最开始确实是会使用这个能力,但是我发现我不太能接受这么用的副作用。因为这会导致每天的总时间就不稳定了,不是固定的24小时,会导致事后看统计报表的时候会失真。
因此,我的个人习惯和建议是,每一段时间只记录在一个分类里,这个分类就是是你当前做这件事的首要目的。我举几个例子:
- 平时节假日与亲朋好友外面吃饭,我一般记录为「社交」而不是「用餐」。
- 在公司吃饭的时候聊工作,我一般记录为「用餐」而不是「工作」。
03 无需分秒必争,寻求模糊地正确
- 一般那种耗时特别短的可以不用记录,比如去倒个水什么的。我的尺度是3分钟以内的耗时不会刻意去记录。
- 有时如果很忙,特别是被动地很忙,容易忘记记录时间。那么我们可以时候根据记忆大致补录一下即可,无需追求分钟级的精准。
/06 总结/
良好的时间管理需要建立在较好的「时间商」基础上。养成注重「时间商」意识我认为主要就是2个问题:
- 确定做什么?
- 怎么做?
好的工具可以让这事事半功倍。推荐大家使用计时APP来帮助自己「确定做什么?」,使用Trello来帮助自己规划「怎么做?」。
/07 推荐的计时和计划APP/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zacharyfan.com/archives/1615.html
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个人微信号:Zachary-ZF)。坚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原创。欢迎扫描二维码~
定期发表原创内容: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一些思考。
如果你是初级程序员,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序员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颈想拓宽一下视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技术」,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如果你是运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束手无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运营策略,以丰富自己的“仓库”。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运营」,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