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觉得累?可能是精力管理的“姿势”不对

这里是Z哥的个人公众号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当然了,也会时不时加个餐~

我的第「123」篇原创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
 
互联网行业一向以高压著称,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闹的风风火火的996,几乎让整个社会都知道了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虽然有很多传统行业的工作时长也很长,甚至比互联网行业更甚,但是作为脑力劳动者,大脑一旦精疲力竭,估计就只想睡觉了。

 

不过,你在网上又会看到很多文章说某些互联网大佬一天睡4、5个小时照样精力充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Z哥也不知道这些文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以我的切身体会来看,通过一些技巧的运用的确可以改善自己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的精力消耗更持久。那么,我就将他们分享给你试试。

 

 

首先,回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精神状态最好?

 

我想必然是你无忧无虑、毫无压力的时候吧,特别是你刚刚完成一件大事,如释重负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处于什么状态?两个字,「放松」。

 

所以,尽可能多的让大脑保持在「放松」状态是我们保持精神充沛,延缓精力衰退的有效办法。因为,当你真的精力被消耗殆尽的时候,哪怕是你最喜欢玩的游戏在你前面,你也提不起兴趣。

 

因此,很多人将娱乐作为放松的手段就已经错了。大家以为只要不工作就是在放松,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把娱乐当成放松的方式。但实际上,娱乐在生理上并不会让你进入放松状态。

 

 

我们身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系统 :负责调动身体的资源来应对环境中的压力
副交感神经系统:于休眠时负责补充修复的功能
维基百科

 

放松的本质是由副交感神经接替交感神经系统。在这种状态下,压力激素会停止释放,皮质醇水平会下降,我们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都会降低,内心也会感到很平静。

 

而在娱乐的时候,比如刷剧、打游戏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很兴奋的,因为它在不断接收外部刺激,此时处在主导地位的是交感神经系统。
 
所以,娱乐和放松完全是两回事。虽然在娱乐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爽”、很开心,但其实它并不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放松,因为本质上还是在“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长假结束后大家的精神状态不好的原因:D

 

 

那么到底该怎么才能让自己放松呢?

 

我建议你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心理和生理。而这其中,心理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

 

 

/01 心理/

 

01  控制情绪

情绪的控制就像长跑的时候控制自己花的力气一样。最持久的方式是匀速,而不是忽高忽低

 

不时的大喜大悲只会将自己搞得十分疲倦。比如,当你在某件事上与其他人发生争执。此时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变得容易钻牛角尖,想在争执中胜出。最终,不管结果如何,自己都会觉得筋疲力尽。

 

当然了,情绪有很多种,紧张、焦虑等等。还记得我刚踏入职场的那段时间,由于太在意其他人对我的评价,导致我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内心戏,这些内心戏消耗了我更多的精力。所以每天都很累,回家倒头就睡着。

 

 

02  自我认同
人啊,很容易去攀比。而且会过于高估自己得不到的,过于低估自己已经得到的。如此一来,就会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所处的环境都不同,都有各自的命运,走在不同的路上。所以,少一些攀比多给自己一些认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定位。去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定位,然后建设自己的「正反馈闭环」。

 

如此,你的精神能量就会在每一次反馈中源源不断的涌出来,让你持续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心理层面的这两点,前者通过「控制情绪」的处事不惊,节约精力的消耗;后者通过「自我认同」的精神源泉,增加精力的供给。

 

但心理层面只能算是务虚,还是不能少了生理层面的务实的支撑。否则生理层面拖后腿的话,这就是一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景象,会功亏一篑,继续陷入精力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

 

 

/02  生理/

 

01  饮食

 

我之前经常是早饭不吃的,虽然有时候直到吃午饭也不会饿,但是相比后来定时吃早饭之后,才发现曾经的上午整个人一直处于“省电模式”。

 

因为没有摄入足够的能量的情况下,身体会自动调低代谢的速率,以保持现有的能量支撑更长的时间。此时,做事的效率明显下降。

 

毕竟不是饮食专家,饮食方面给不了太多专业建议,但是少吃无营养的垃圾食品是必须的。大多数垃圾食品虽然只是没营养,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毕竟会占用你胃的空间,吃多了,会导致吃不下其他又营养的东西。缺少了营养,维持精力的能量就会不足了。

 

可以多摄入一些铁相关的食物,可以抗疲劳。比如动物内脏、瘦肉、蛋黄、鸡、鱼、虾和豆类等。

 

 

02  睡眠

 

睡眠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而且有很多专门的研究在挖掘睡眠相关的机理,但是对于我们应该睡多少时间才合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人可能睡4个小时就恢复好了,有的人可能要睡10个小时;有的人睡的熟,有的人睡的浅。

 

我的经验是,尽量将睡眠的时间段固定下来。然后通过几次自然醒后的精神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像我现在就很固定,23:30 ~ 7:00,睡7个半小时精神状态刚好。多半小时、少半小时状态都会差一些。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午睡一下,我自己平时中午会睡个15~30分钟,整个下午的精神状态和不睡差别非常大。如果某天比较忙没有午睡,一般到下午4、5点就会开始头疼。这点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变得越发明显。

 

最后再顺带辟个谣,「晚上几点是XX器官排毒的说法」是谣言。感兴趣的可以网上搜一下李清晨医生的《排毒,可以休矣》这篇文章。

 

 

03  运动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还真不是鸡汤。

 

可能大家不知道,我们的代谢能力会在青年期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而代谢能力与精力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代谢能力在前面也提到过,代谢速度一旦慢下来,其实就是进入了“省电模式”。

 

要缓解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代谢能力的问题,唯有靠运动。所以,不管多忙,每周都得安排一些时间出来运动。

 

我现在是每周匀出两个小时时间,要么打羽毛球、要么跑步、要么骑车,刚好适合我。另外,去6楼以下的楼层,基本上能走楼梯的我就不会坐电梯,忙里偷闲让自己多动起来。

 

 

好了,以上的这些就是我在保持精力上秘籍了,都一一实践过,亲测有效,全部分享给你了。

 

然后,在你消耗精力去做事的时候,也可以遵循一定的技巧,让精力这个“电池”用的时间更久。

 

 

/01 提前规划/

 

走一步算一步是特别浪费精力的一种做事方式。因为你会有无数次想,接下来做什么呢?

 

哪怕你想到了,可能也并不是最适合这个时候做的。比如,你在精力状态最不好的时候做最难的事情,在精力状态最好的时候做最简单的事情。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所以我自己一般会在周日晚上提前对下一周每天要做些什么做好计划。当然,不会排的很满,会预留出一些做计划外事情的时间。

 

 

/02 “物”尽其用/

 

这里的“物”其实就是精力啦,“物”尽其用的其实就是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做最难的事情,以此类推。

 

事情总有难易之分的,在自己能使出100%力气的时候做最难的,才有最大的机会将它做到最好。否则,这些最难的事情会成为你的阻力,不但浪费你70%状态时的力气,还打击你的自信心。

 

 

/03 循序渐进/

 

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尽量少并行做很多事,因为一旦并行多了,自然就会在很多事情之间来回切换,这就导致了每次开始做另一件事之前都得先花费不少的精力去回顾,找回上一次的“存档”。找回存档的过程就是一个浪费精力的地方。

 

所以尽量循序渐进的专注在少数几件事里。这样你不但切换的次数少了,而且还能多复用之前的记忆为后续做事起到加速作用。

 

 

还有一些方式我自己没怎么用过,像冥想什么的,所以就不说了。不过你可以试试。

 

 

好了,总结一下。

 

这篇呢,Z哥和你聊了一个年纪越大越会考虑的问题,「保持精力」。

 

精力这个东西是“消耗品”,你得慢慢用。用的慢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自己尽量保持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但是娱乐并不是放松,一样在消耗精力,甚至会更快。

 

想让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可以试试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入手。心理方面是「控制情绪」和「自我认同」,生理方面是「饮食」、「睡眠」、「运动」,都有一些我的经验分享给你。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引用一个时髦的词,超级个体,来与大家共勉。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zacharyfan.com/archives/1048.html

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个人微信号:Zachary-ZF)。坚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原创。欢迎扫描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定期发表原创内容: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一些思考。

如果你是初级程序员,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序员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颈想拓宽一下视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技术」,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如果你是运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束手无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运营策略,以丰富自己的“仓库”。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运营」,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Leave a Reply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ZacharyFan.com © 2019 | WordPress Theme: BlogGem by TwoPoints.